2020 年,深圳率先在全球實現了 5G 獨立組網全覆蓋,也推動更多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應用創新和服務創新的應用落地。昨日,深晚記者來到第九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現場,體驗在 5G 賦能之下令人矚目的 AR(增強現實技術)和 AI ( 人工智能)機器人產品。
AR+ 科普教育
沉浸式體驗實現寓教于樂
站在屏幕前,小朋友右手向上一揮,選定"垃圾分類"板塊,在屏幕里,他便可化身為酷炫的分類機器人,通過揮動雙手把掉下來的"垃圾"分類裝進各自對應的垃圾桶。
不僅如此,體驗者還能變身宇航員 , 探索浩瀚宇宙,見證科普航天員的培養歷程以及了解太陽星系。工作人員介紹,這款 AR 互動系統包括垃圾分類、安全教育、通訊簡史等 10 款互動內容,以數字科技助力科普教育創新升級,幫助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經?;?,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
AR+ 智慧黨建
科技助力黨建學習
展會現場,有兩名體驗者化身黨建文化競答者,當屏幕出現題目,體驗者通過移動雙手到懸浮的選項邊,即可選擇答案選項;體驗者亦可站在屏前,對著屏幕進行莊嚴的入黨宣誓,宣誓結束后可掃碼獲取宣誓圖片。
"以這種新穎方式學習黨史文化,極具儀式感和趣味性,也能更加深入人心。"工作人員介紹道,黨建文化引用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可以促進學習內容多樣化、學習形式多元化發展。該 AR 互動系統包括入黨宣誓、黨史問答、黨支部名片等 9 款互動內容,為基層社區帶來極具科技性、體驗性、創新性的 AR 黨建互動,助力基層黨建科技化升級。
AR+ 數字非遺
輕松變身古代名人
歷史長河不斷奔騰,流過了五千年的歲月,見證了華夏文明發展。在一塊 AR 大屏前,現場體驗者時而"變裝"關公揮舞著大刀,時而化身貂蟬婀娜多姿,還能隨著歷史朝代變遷,分別體驗不同朝代的著裝,如深衣、襦裙、朝服、漢服等。
▲在智能屏幕前,市民輕松變身古代名人,感受兵馬俑從"斑駁殘跡"到"色彩斑斕"的變化。
與此同時,"現場"看文物是一大亮點,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千里江山圖》,體驗者化身宋徽宗,感受綿延逶迤的大宋美好江山;或者變身"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 , 感受兵馬俑從"支離破碎"到"完好如初" , 從"斑駁殘跡"到"色彩斑斕"的變化。
工作人員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是與傳承同等重要的保護措施。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背景下,加強多媒體互動與數字化展示系統的建設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拓寬了路徑。
AI+ 迎賓導購"鵝"
兼具功能性與趣味性
在展會現場有一只"大白鵝",走起路來一搖一擺,萌態十足,它還能切換輪式移動狀態,長長的脖子自由伸縮,在行走過程中摔倒可自主起立;遇見前方障礙,會馬上蹲下,這也是萌鵝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機器鵝兼具功能性與趣味性,根據不同需求可應用于趣味教學、迎賓導購、信息詢問、看護巡邏等場景。"工作人員介紹,不同于商場體積較大、位置固定的導購機器人,萌鵝機器人能夠帶領用戶到指定地方,更符合大型商超、展館等場景需求。
▲行走中的萌鵝機器人。
AI+ 娛樂
與人工智能面對面"對抗"
在展區內,記者發現一款全身黑色的機器人,這是一款新型娛樂智能戰斗型機器人,它有三只腳,兩只手臂上安裝了出彈孔,用"水寶寶"作為戰斗彈藥,再配以逼真的槍聲,營造出栩栩如生的"槍林彈雨"氛圍。
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游樂場所:"目前全國大量的游樂場同質化嚴重,新型娛樂機器人可以給市民提供全新的競技體驗:和人工智能進行對抗。新型娛樂機器人還能夠助力科技館建設 AI 自動戰斗機器人主題館,使市民能夠近距離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
來源:深圳晚報